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:“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,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,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。”而家风家教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的榜样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对家风家教的理解,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,好的家风还会一代代传承下去。余献忠的家是义乌的一个普通小家庭,他与妻子都觉得爱读书既是一种好习惯,也是一种好家风,更让他们欣慰的是,如今女儿也深深地爱上了阅读。
余献忠一家都爱读书
家庭简介
余献忠余献忠是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,妻子是妇产科医生,女儿刚上初一。一家三口,和睦相处,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。
家训箴言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;明百般理,用十分心,成一件事。
家风故事
即使借钱,也要让子女读书
余献忠家有很多藏书
11月6日,记者来到余献忠家,感受了他们家的好家风。一走进余献忠家,他便迎上来向记者问好,把记者让进屋中,忙着沏茶。
在这个普通的小家庭,记者“闻”到了浓浓的书香气:家里两个房间各有一个大书柜,颇为显眼,就连客厅里都特地放着一张小书桌和一盏台灯,这是余献忠的专用书桌。
对此,余献忠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知道记者要来,还特地把家里收拾了一下,不然家里随处都放着书,床头上更是堆满了书,现在都塞到床底下去了。”
说起为什么这么热爱读书,余献忠说这要归功于母亲。余献忠父母育有四个子女,“妈妈虽然大字不识一个,但她经常说,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。”余献忠说,自己出生在义西偏僻的小山村,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,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。尽管在当时如此艰难的年代,父母仍想尽一切办法,把家里四个子女全部送入学校学习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,义乌的农村也开始实行责任制。小山村里,不少人都选择辍学在家帮忙,而余献忠又突逢家庭变故,父亲离世,家庭生活举步维艰。“那时候,我大姐、二姐、弟弟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,我也是负债读书。”余献忠说,当时家里急需要更多的劳力,作为长子,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他也有了辍学的冲动。然而,这一想法立马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:“即使借钱,我也要供你继续读下去。”
为了让余献忠安心学习,不被家庭琐事所烦扰,余献忠妈妈特地让他转学到镇里中学住校读书。妈妈的坚定和良苦用心,让余献忠颇为震撼,也坚定了他认真读书的信心。
书成了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
就这样,余献忠在妈妈的鼓舞下,凭着自己的努力,考上了医科大学,并学有所成被分配到医院上班,从事医疗专业工作。从医多年,余献忠十分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提升。他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:工作5年要达到主治医师水平,6年要晋升至副主任医师。循着这样的计划,余献忠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。不仅如此,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,余献忠还努力学习其他知识,如营养保健、老年健康、急救知识等。今年暑假,余献忠还作为医疗讲师走进全市7个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健康宣讲。这一切,都依赖于他平时的知识积累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余献忠一家在他的影响下,都十分爱读书,尤其是他的女儿。对此,余献忠颇为自豪。
“我女儿没上幼儿园,就已经认识很多字。上小学以后,她多次被学校评为‘阅读小明星’、‘快乐诵读小明星’等。”余献忠说,女儿爱看书的程度已经远超于他自己。
每当空闲的时候,余献忠一家首先想到的休闲方式,就是逛书店或泡图书馆。而每次余献忠提到要带女儿去书店,她总是会高兴地蹦起来。一旦女儿踏进书店,任何诱惑都无法吸引她的注意力。对于女儿对读书的热爱,余献忠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:“女儿扑在书籍上,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。”
余献忠一家人热爱读书,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。例如,他们制定了《每学期读书计划》、《暑假、寒假读书计划》、《好孩子爱读书每周评价表》、《暑假课外阅读记录表》等等。每天,他们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,比如晚上洗漱后,是一家人固定的阅读时间。
书,成了余献忠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余献忠的家庭藏书已经有600册以上,每年订阅报刊、杂志5份以上,购置新书100册以上,这还不包括订阅的杂志。因为这样,余献忠家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或市级“书香家庭”。
对于读书,余献忠最大的心得是:“读书让人快乐,读书让人专注,读书让人思维活跃,读书让我们一家和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