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们制作的陶土作品
陶艺体验中心
村口的大缸塑像
陶体墙之房屋
龙窑之外景
静静卧在义亭镇缸窑村大樟树下的那座长长的“窑”,还能再烧制出什么?
人们清楚得很,这座“窑”是农耕时代的产物。几乎是须臾间,缸窑村就被改革开放的劲风,吹到了工业4.0时代,或者说互联网时代。
曾任党支部书记的陈泽钱,今年71岁,他说:“这窑真正熄火,也才十几年的事。”
但是,这窑,又以另一种方式,点燃了。现任党支部书记陈跃俊打开微信公众号,刷屏给记者看:“你看,就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天,就有上千人在缸窑村体验传统的‘窑文化’。”
“几乎所有来体验的人,都会把过程发送到微信朋友圈,分享缸窑。”
“又烧起来了!那座一度沉寂的缸窑。”
一种文化的记忆
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人来说,随着改革开放后塑料、铝制、不锈钢等各种容器的应用,使用了几千年的中国陶器,渐渐退化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记忆;而对于“90后”,则几乎可以说连记忆也没有———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使用过这种容器,因为它们是农耕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。
缸窑村曾经就是生产这种标志物的“专业村”。谈起缸窑的制陶行业,村民们如数家珍,津津乐道。缸窑村村口,村里新砌了一段长长的墙壁,上面以浮雕与文字刻录的方式,简明扼要地记录缸窑村史与制陶、酿酒等工艺,其中有一个美丽传说,颇有传奇色彩,也是缸窑村所有村民引以为豪的。
故事说,缸窑村之所以制作陶器,原来与吕洞宾和张果老两大神仙的“点化”有关。传说,这两位神仙游到义乌西南,发现一山峰,山形奇特,酷似宝葫芦;而山峦蜿蜒至杭畴一带,绵延山坡恰又似巨龙,两位回首一看,坡下有丰富水域似砚池,远方八宝山如笔架,万顷田野若宣纸。
于是,吕洞宾说,此地应该出状元。谁知那张果老年迈耳背,将“状元”听成“缸窑”(方言中,“窑”字与“元”字发音相近),于是说:“那就出缸窑吧。”
由于有了神仙的帮助,缸窑村开始出产缸、坛、罐等等陶器用品。陈泽钱说,村民个个都成为陶器制作的行家里手,小至冬天取暖用的火炉内胎,大至能够装盛1000斤水的大缸,各种缸、坛、罐,都能够“一条龙”制作。
而他们生产制作的陶器,件件精良,质量上乘。它们用来盛酒,酒香长久;用来盛水,水甘甜清冽。近则热销义乌及周边县市,远则销往江西省等,陶器既是村民赖以生存发展的行业,更是村民们的骄傲。有许多酒坊盛酒,必选缸窑村生产的坛子。因为,只要用缸窑村生产的坛子装酒,销路会特别好。
当现代化的鼓点敲打得越来越急促的时候,缸窑村来不及更多地思考,便投身到工业化的浪潮中。现代化的潮水,涮去了陶器的耀眼光华。2005年10月5日,缸窑村最后一口缸窑,正式熄火,停止生产陶器。从这一天起,缸窑村就再也不出陶器了。陶艺不再是现代年轻人赖以生存的手段。
然而,熄灭的只是窑中燃烧的明火,不灭的却是世代相传的早已内化于心的缸窑文化。当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,缸窑村干部群众,将沉淀在内心的记忆释放出来,以另外一种形式“燃烧”起来,用缸窑人的智慧、勤劳和朴实照亮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。
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缸窑村首先修缮了村中那条保存最完好的老窑。这座缸窑有六七十米长,在枝叶繁茂的樟树呵护下,静静地躺卧在村中斜山坡上。村民们给这座缸窑起了个很好的名字“龙窑”。
与此同时,村里还对“谦受堂”等缸窑村出名的古民居进行了修缮,对村内道路、巷弄等进行了修旧如旧改造,匠心独运地以陶器残次品铺路、筑墙,就连村里的垃圾桶、花坛都用上陶器,古朴成趣,保存古朴深厚的传统文化。村里还建起了“陶艺体验中心”,原汁原味陈列古老的陶器与展示生产工艺。
一种体验的乐趣
谈起缸窑村的“陶艺体验中心”,陈跃俊连续说了两个“想不到”:“每逢周末,‘陶艺体验中心’就人满为患。想不到那么火热,想不到孩子们会那么感兴趣!”
怎样唤醒传统的缸窑文化?缸窑村结合现代人休闲观光体验的需求,充分挖掘村内独有的缸窑资源,建立了一个“陶艺体验中心”。“陶艺体验中心”内设立“陶艺大师创作室”、“陶艺产品陈列室”、“传统陶艺示范厅”、“陶艺体验厅”等,以期重现昔日制陶场景。
走进“传统陶艺示范厅”,一排排展示架上,陈列着成千上万件新制作而成的小陶艺作品,既有传统的瓶瓶罐罐,更有现代风格的各种造型。比如,飞船、火箭、汽车、卡通等。孩子们参观了斜卧在山坡上的“龙窑”后,往往会亲手制作一件陶器,体验一下陶艺。
王兴武的儿子今年12岁,去年暑假首次到缸窑村体验陶艺后,孩子就念念不忘缸窑村的这个“陶艺体验中心”了。每隔一段时间,王兴武就会带儿子到“陶艺体验中心”制作“陶器”。王兴武告诉记者,他儿子最喜欢制作的陶艺作品是“汽车”和卡通人物。
严伯恩是一家野外拓展体验式培训机构的负责人,他说,孩子们有一种渴望得到大人肯定的强烈愿望,简单而容易制作的陶艺作品是他们的表现形式,从陶艺中,孩子们不但能够表达一些自己心迹的物品,更能够获得成就感。另外,对于这种传统的工艺,孩子们的感觉是非常新奇的。所以,孩子们会很有兴趣去体验。
陈跃俊告诉记者,陈列着的陶艺作品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创作的,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,把他们心目中的一种形象,通过陶泥表现出来。孩子们虽然对传统陶器没有什么概念,但参观了“龙窑”,听老人讲了制作工艺,很愿意体验一下。陈跃俊说:“孩子们是乐在其中啊,我看到有的孩子,天黑了也不愿意离开。”
现在的缸窑村,已经成为中外游客观光休闲、体验娱乐的好去处,新加坡等境外游客也对传统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陈跃俊告诉记者,虽然现在是淡季,每周周末,游客数量也可达到五六百至上千人。去年国庆七天长假,缸窑村接待游客将近3万人,其中,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体验陶器制作。
一种精神的熔炼
在严伯恩看来,体验陶器制作过程,实际上是一次体验式教育的过程,是一次“行知合一”的教育实践,更是一种精神的熔炼。严伯恩从事孩子野外拓展体验式培训工作已经七年,他说,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孩子,更需要亲近大自然、参加社会实践。缸窑是个很好的体验式熔炼孩子刻苦精神的“教室”。
为什么?且让记者听一听陈泽土老人的介绍。陈泽土今年65岁,11岁始当学徒,至20岁才出师,独立承担陶器制作。整整10年,炼的既是体力,更是智慧。从挖土、捣土到制坯、印花,到上釉,再到入窑烧制、控制火候等等,每一道工序,都必须踏踏实实,必须开动脑筋。
农耕时代,家家户户都有许多口缸、坛、瓮、钵、罐、壶,盐有盐罐,米有米瓮,酒有酒坛,菜有菜钵,茶有茶壶,水有水缸……但是,缸、坛、瓮、钵、罐、壶,选材与工艺有着显著区别,需要陶工们十多年的学习与磨炼,付出很多艰难、辛酸、汗水。
比如说,缸、罐、钵等,选择泥土、配比泥沙与泥沙的细腻程度都是不一样的。比如说,太阳暴晒之时,陶土表面层因水分蒸发会出现“太阳粒”,如果将“太阳粒”混进陶器里,烧制时因坯体含水分不均匀会出现破裂,该怎么处理?这绝对是个技术活,需要智慧与磨砺。
还有,陶器物件的体积与形状,也考验着他们的体能与智慧。缸窑村的陶器师傅分为四个等级,依次分别是“小货师傅”、“套里师傅”、“两响师傅”、“大缸师傅”,等级严格,大缸师傅是缸窑村最高级的陶器师傅,只有他们才能胜任所有的陶器制作,也只有他们才能做出均匀、壮实、美观的大缸,特别是盛水千斤的大缸。
在严伯恩看来,缸窑村是一处传承弘扬“勤耕好学、刚正勇为、诚信包容”精神最生动有趣的现实基地。陶工们“干活往后退,整天泥做对,吃的不是酱,就是烂干菜”,生活艰辛、陶活繁重,但从中能够磨砺意志、提升智慧,里面凝聚着刻苦、专注、创新的“工匠精神”。缸窑村的陶器之所以能够畅销,成为一种品牌,是社会对陶器匠人精益求精付出的尊重。
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作为传统村落的缸窑村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方观光、休闲、体验胜地,还是消除现代社会“浮躁通病”的良方。
龙窑,正成为烧制砥励“工匠精神”的熔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