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图片>乌伤百态 正文

佛堂最大的古建筑之一清润堂:

一幢充满故事的老建筑

发布时间: 2015-12-11 11:16:16 来源: 浙中新报 作者: 钱关键

  位于义乌佛堂镇李宅村的清润堂,是佛堂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之一。

  清润堂有三进。走进第一进,只见右侧墙面上挂着一则《重修清润堂记》,其中写道:清润堂者,华川李氏仲派之分流,双塘李氏之仲支。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告成于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2011年被义乌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2014年秋冬由政府全额拨款重修。

  李宅李氏祖先起自陇西,据较为可靠的考证,祖先是宋朝初年的韩王,其后代迁居义乌佛堂。清润堂建造者福山翁,本名李锡美,清朝人。他3岁丧父,由母亲谢氏抚养长大。幼年时,李锡美曾被寄养在烟店当学徒,为人忠实,加上勤快和聪颖,受到烟店老板的赏识,之后家境稍稍好转。后来,因为家境越来越好,李锡美建造了清润堂。

  清润堂正门朝东南方向,前后三进,进与进之间以天井相隔。中间三进每进3间房子,两边厢房由连廊相连,各10间。这样,清润堂加起来有29间房子,900多平方米,是目前佛堂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之一。

  乾隆三十三年克孚先生的《清润堂记》中记载,“清润之义,概以为祝矣。或曰‘以清为质,以润为文’。‘润以为华,而清为实,戒彼骄侈,保尔家室’,是有善居之颂焉。”这大概就是清润堂的来历和解释。

  走进清润堂正厅,位于第二进。只见厅内的4根立柱,两两一对,各刻有一幅楹联。其一联为“其清而润惟适之安,曰敬若诚有容乃大”,另一联为“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”。正厅两侧的门廊上方悬挂着“埙韵倡谐”、“篪音叶美”、“熏风南来”等牌匾。这些楹联和牌匾,传递了李宅李氏家族耕读传家、注重品德、家庭和谐的观念。

  经过第二个天井就到了后室,叫宜尔室。宜尔室端庄雅静,一派肃然。站在大厅往天井望去,白墙黑瓦,高高的马头墙,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。

  建造者勤劳节俭孝顺,懂经商

  清润堂先有宜尔室,再有清润堂前两进。“宜尔室造好后,由于子孙后代不断繁衍。几年后,李锡美开始筹划造清润堂,全部造好跨度10年。”村民李剑峰说。

  清乾隆年间的李宅附近方圆几公里都是平坦的农田,现在已成为佛堂镇中心。在李宅村村民眼中,李锡美是一个既勤劳又节俭的人。

  村民说,李锡美在农忙时种稻子,农闲时就到佛堂码头做点小买卖。

  李锡美有4个儿子,有的在家专心务农,有的不仅务农,还跟随李锡美做小买卖。李锡美对母亲十分孝顺,还热衷公益,做小买卖积累了一点家产后,周贫济困的事干了不少,在十里八乡都有些美名。

  说起李锡美的勤劳节俭,流传着一个故事,说李锡美在建清润堂时,每天起早贪黑,木匠活、泥瓦匠活,什么活都干。他的妻子也是天天起大早烧水做饭。“那段时间,夫妻俩晚上常常和衣而睡,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干活。”今年71岁的村民李天生说。

  李锡美在经商方面也很有天赋。由于有水运的便利,李锡美曾坐船到外地贩卖烟草。“去过一个地方叫‘新登’(音),现在具体在哪里记不太清了,但这个地名以前听老一辈的人说起过。”李天生说,先是水路,后是陆路,正因为不辞辛苦,才积累下一点钱造房子。

  五六十年来,没有发生过火灾

  李天生从小生活在清润堂,一直待到40岁左右。他家就位于清润堂正大门入口处靠右边的第一间厢房。他说,小时候,几乎是一间房子一户人家。高峰时,清润堂住着近20户人家,非常热闹。

  清润堂的天井和正厅是大家共用的,平时每家每户的红白喜事,家族里的大小事,都要在这里商量完成。因此,孩子们从小接触的事自然多一点。

  对孩子来说,生活在清润堂还有一大好处,那就是下雨天不用淋雨,就可以通过厢房的通道在各家各户来回串门。

  在李天生的记忆中,这么多年,清润堂几乎没有发生过火灾。“清润堂人来人往,尤其逢年过节,免不了点火烛,冬天冷了,家里用个火篮什么的,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,说来也奇怪,从来没有失火过。我想,这可能跟清润堂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构造有关。”

  家族收藏20多幅清代绘画

  清润堂还有一件值得整个李宅后人骄傲的事。那就是历经几百年的风雨,不仅清润堂较好地保存了下来,还保存下来20多幅清代绘画作品。

 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、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章庸就出生在李宅村。李章庸号赤松山樵、佛堂居士。他说,李氏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就是这些清代画作。

  记者从李章庸的手机照片上看到,除了挂在清润堂正厅的李氏祖宗、福山太公太婆画像,这些留存下来的清代作品包括山水、人物、梅花鹿、蝙蝠等画像,既有水墨画,也有矿石颜料画,每一幅都栩栩如生,艺术气息浓厚,画中人物景象宛如眼前。

  “这些作品由我们家族中的长者一代代保存,只有在重要节日才会挂在清润堂,供大家鉴赏。”李章庸说,这些清代作品,是福山公邀请清代一名从京城流落到义乌的画师所画,原本有100多幅,部分作品在“文革”期间被毁,所幸在族中老人的特意维护下得以流传至今。其中,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“睡八仙”绘画作品,在全国也较为罕见。

  如今已成村文化中心

  清润堂在去年由政府部门拨款重修。如今,修缮一新的清润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娱乐中心。

  11月22~26日,这里还举行了一个“以文化凝聚李宅人,以文化繁荣李宅村”的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。当天,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,全国知名画家、清华大学美院客座教授吕虎林,福建省书协副主席李木教,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吴行等人出席了活动。

  “这是我们村的一件大喜事,你看我们都拍了很多照片。”李剑峰特意将此制作成微信页面。当天,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、胡抗美,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谢云等均有作品参展。

  不仅如此,记者了解到现在清润堂的题匾,也都是名家手笔。其中“宜尔室”三字,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传凯的笔墨。“熏风南来”四字,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成员、副秘书长张旭光的笔墨。“篪音叶美”是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西泠印社副秘书长金鉴才的笔墨。“埙韵倡谐”是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西湖美术馆馆长赵雁君的笔墨。

  “这些人都是书法界的名人,能为一个村的古建筑题写这么多匾牌,也确实是不容易的。”李剑峰还是李宅村党支部委员,他说,以后,村里要更多利用清润堂,来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。

  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编辑: 朱宇婷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:0579-85516611 Copyright © www.zgyw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&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