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义乌网>图片>乌伤百态 正文

铭记历史 记录乡愁

“我要给消失的村庄写本书”

发布时间: 2015-12-10 14:31:05 来源: 浙中新报 作者: 周锦航

 

  8年前,已经72岁,只上过半年学的老人丁樟禄从没想过自己会写出一本书;8年后,丁樟禄捧着自己编写的《记录乡愁———消失了的山口村》一书,仍然觉得不太真实。赤岸山口村,一个义乌版图上早已找不到的村庄,丁樟禄希望通过自己的书唤起人们的回忆,让已消失的山口村永远留在大家的记忆中。

  走遍30个村226户人家

  条件再恶劣也没想过放弃

  8年前,丁樟禄最初的打算,是给原来山口村的村民编一本通讯录。原本一本简简单单的小册子,变成了如今的26万字的书稿,丁樟禄深埋心中40多年的乡愁,终于借着这本书,来了一次畅快淋漓的抒发。

  “山口是一个有226户人家,900多人的村庄,说不上很大,却也不算小。制作通讯录的时候,在与原山口村民的闲聊中得知,有的村民早已过世,有的村民很有出息,有些村民的子孙后代已迁居各大城市发展。虽然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事,但是在我看来,这却是山口村的延续,不写下来,不编出来,好像对不住自己。”于是,丁樟禄翻箱倒柜找出了山口村搬迁前的一些老资料,随后拿着村民的安置名单统计表和笔记本,开始了漫长的挨家挨户走访历程。

  虽然226户村民大多都迁至佛堂和赤岸两个镇,但是却分散在大大小小的30个村中。“因为在71岁时,我晚上骑自行车回家,被摩托车撞了,虽然被好心人送到了医院保住了一条命,却休克了整整两天。在那次事故之后,我便不再骑车,近的地方我选择步行,远一点的地方我就坐公交车。一些原来山口村的村民,搬迁到了偏远的地方,去一趟不仅要转多趟车,还要步行很多路才能到达,挺不方便的。而且去村民家中探访,不能只去一次,有的村庄和农户,丁樟禄寻访的次数多达七八次。其中的费用,全部由他自己从微薄的工资中支出。”夏天走出一身汗,冬天冷得直哆嗦,费用全由自己掏,哪怕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,丁樟禄也没有想过放弃。

  写书留住山口村的根

  8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

  据资料统计,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,中国正以一天大约消失80个到100个自然村的速度,将许多人的乡村记忆连根拔起。建造水库、国防建设、下山脱贫、旧村改造……种种原因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村庄的消失。在为消失村庄扼腕叹息的同时,又不得不认清这就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
  在丁樟禄看来,村庄可以消失,却绝不应该被遗忘,而他的书也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留住乡愁的窗户。“消失和遗忘是两回事,前者大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,但是后者全凭主观。如果我不去写这本书,可能再过50年之后,山口村就被世人遗忘了。若是我努力写成了这本书,山口村在历史上便只是消失,而不会被人遗忘,我想要留住山口村的根。”丁樟禄感慨地说道。

 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,山口村已经消失,人们便没有必要再去怀旧,人总不能一直活在回忆里。然而,留住乡愁,不仅是为了恋旧,更是为了向前。11月27日下午,《记住乡愁—————消失了的山口村》首发式在义乌市档案局举行,丁樟禄看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时,双手不禁颤抖起来,称这是他80岁生日收到的最好礼物。“我很喜欢一句话:八十不言老。我追求的东西不多,做自己想做的事,身体健康,金钱够用就足够了。很多人问我,为了这本书花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?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去计算过。在我看来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如果将它与金钱挂钩,那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。”

  写书的目的很简单

  不想让山口被后人遗忘

  70多岁的老汉,只上过半年学,却想写一本书,很多知道的人都极力相劝,劝他放弃。可是丁樟禄却不这么看,他觉得虽然在版图上山口村被柏峰水库的一泓清水替换了,但是山口仍然是祖辈们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,也是维系每一个乡民的感情纽带,在记忆的链条里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。丁樟禄说,其实自己写书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不想让山口村被后人遗忘。在很多年以后,山口村的子孙后代仍然知道义乌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村庄。

  为了一本书奔波了8年,这条路上的酸甜苦辣,丁樟禄通通泰然处之。“有些后生(年轻人)不认识我,不愿对我掏家底说家事,打电话过去也说不了几句就忙着挂,有的人嘲笑我这么大岁数了还发癫写书,花钱做这么无聊的事。虽然听到的时候有些心酸,但是我依旧一趟趟地往他们家中跑,一通通地给他们电话。慢慢的,大多数的村民开始理解我的做法,有不少村民还结伴主动到我家来接受采访,还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。记得有一年夏天,我在走访途中因为中暑昏迷倒地,不少村民连忙送我进医院,并帮我垫付了所有费用。住院的那几日,有的村民还特意带水果、营养品上医院探望。”丁樟禄说,相对于年轻人,在原来山口村生活过的老一辈对村庄的感情更深,探访时也更加配合。

  虽然有过尴尬心酸的时候,但是丁樟禄说自己一路走过来,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。听说只读了半年书的丁樟禄要写一本书,时任赤岸镇人大副主席的朱天平深为感动,给予他许多鼓励与指导。2008年,丁樟禄所在的工厂照顾他,将他从仓库出库员转为门卫,于是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搜集原山口村的资料和民间风俗人情。

  
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
编辑: 朱宇婷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:0579-85516611 Copyright © www.zgyw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:浙网信办[2015]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-1 中国义乌网&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