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着老花眼镜,弯着腰,手拿夹子,小心翼翼地把饰物穿过挂钩……这位忙着做手工的老奶奶就是许美芝。她告诉记者,这两天,自己学生的工厂需要人手,她是特地赶过来帮忙的。
别看她现在做手工并不是很麻利,但是许美芝在剪纸方面可是在义乌出了名的。她是我市知名的剪纸大师、“剪纸奶奶”,是义乌剪纸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今年刚被评为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在许美芝看来,自从开始剪纸,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。这无形中也影响着她的家庭,孩子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。
“剪”出花花世界
许美芝1949年出生,原名叫“许解放”,后来哥哥说“解放”像男人的名字,经过父母同意,就改名为“美芝”,寄托着“美好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”的美好心愿。
和许多剪纸爱好者一样,许美芝对剪纸的兴趣也是从小时候开始的。她的母亲酷爱做手工活,那时村里的窗花、出嫁女的吉祥物都是出自她母亲之手。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,许美芝也爱上了剪纸。
从1995年开始,许美芝在她任教的倍磊小学开设了“剪纸课”。首次辅导学生剪纸,她的学生就在佛堂镇文化节上获得了“全镇第一名”的奖杯,让许美芝兴奋得整个晚上都睡不着。
2004年,许美芝退休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许美芝在绣湖公园华川书舍看到了朱新琦的剪纸作品展。朱新琦是义乌剪纸界大名鼎鼎的民间剪纸艺人,其积极创作剪纸作品的精神感动了许美芝,浓厚古朴的作品风格更是让她如痴如醉。自那以后,剪纸成了许美芝退休后的精神支柱。
多年来,许美芝创作了几百幅各种题材的剪纸作品,获奖无数。如2012年荣获浙江非遗博览会优秀演示奖,其创作的《建党90周年》作品荣获金华市剪纸大赛一等奖;建国60周年时创作的《欢庆祖国60华诞》作品连续四届被评为义乌市剪纸大赛金奖等。此外,许美芝还曾经开办自己的个人作品展,受到文化界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兴趣之外更为公益
为了密切联系社会,许美芝所在的剪纸艺术研究会先后开展了“剪纸艺术进学校”、“剪纸艺术走进新农村”等系列活动。近年来,研究会在全市建立了后宅塘里小学、赤岸中心小学、老年大学等5个剪纸传承基地。去年,许美芝被市委宣传部聘请为市农村文化宣传员。为了当好这个宣传员,67岁高龄的许美芝不管刮风下雨,都骑着电动车到北苑街道曹道村、万村文化礼堂,义亭镇缸窑村文化礼堂,大陈镇宦塘村文化礼堂给村里的妇女儿童上剪纸课。因此,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“剪纸奶奶”。
不仅如此,许美芝还参加文博会、非遗宣传日活动,现场演示剪纸工艺。为了献一份爱心,汶川地震时,许美芝专门义卖自己的剪纸作品;过年时,许美芝和剪纸爱好者们到火车站为返乡过年的民工们送去关怀,个人就送出400多幅十二生肖作品。前几日,许美芝还到义乌市看守所上剪纸课。
许美芝说,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给外籍学生上剪纸课。“中国剪纸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随着中国剪纸的不断发展,目前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。剪纸作品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,并走向世界,引起不同肤色人群的兴趣和关注。”许美芝说,前几年,她到义乌工商学院,为80多名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举行剪纸艺术讲座,这些留学生对中国剪纸艺术充满好奇并连声赞叹。
多年来,许美芝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传授剪纸理念和知识,以及公益事业上,无论严寒酷暑,从不觉得累。
“小家”其乐融融促和谐
许美芝能这样一心扑在剪纸艺术上,并做得风生水起,离不开家人的支持。“我的儿子很孝顺,又懂得尊老爱幼。”说起儿子时,许美芝脸上总带着甜蜜,“他很支持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,也很支持我剪纸。虽然他平时工作很忙,但每到双休日,他就会烧一桌好菜。平时没事总会递上削好的水果给我吃,把我捧得跟‘公主’似的,有个头痛脑热就问寒问暖。”
对于自己的儿媳妇,许美芝也是赞不绝口。“工作很忙,但一下班就抢着做家务事。每到换季,都会记得帮我换被褥。”许美芝说,有一回,她外出讲课回来,咳嗽不止,两个月都没好。儿媳妇着急地四处带她就医。“听说大蒜加冰糖煮水喝能治咳嗽,儿媳妇就特地煮好端到我手上。喝了以后,咳嗽真的就好了。”许美芝笑着说,这么多年下来,她和儿媳妇从来没红过脸,儿媳妇是真的把她当成亲妈,光这点就让她感到特别幸福。
许美芝的兄弟姐妹有七八个,哪家有困难,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热情帮助。在许美芝看来,有“小家”的和谐,才有“大家”的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