昏暗的光线,脱落的墙皮,阴湿的地面,掩不实的木门……,整个村庄更是看不到一张青壮年的脸孔。从6月27日开始,记者多次走进闽南地区,采访农村留守人群。
大帽山寨仔尾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,距离厦门市有50多公里。在城市璀璨繁华背后,寨仔尾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外出务工,留下老人、儿童孤独守望,成为农村的“留守人群”一员。采访时,记者经过黄育苗家的门。“来来,快进来坐。”正在家做手工活的黄育苗热情打招呼,邀请记者进屋。60年代造的房子是青石条砌成,外型保持着闽南古民居风情,但屋内墙壁已斑驳,许多角落还布满蜘蛛网,屋内几乎没什么电器,除了电饭煲外,还有一台老式电视机,只能收二三个频道。
黄育苗今年76岁,虽然一儿三女均已成家,但都在外面打工,其中一女儿嫁到台湾,一年到头仅有春节见面。2007年,黄育苗老伴去世。黄育苗说,老伴刚去世那会儿,儿女又不在身边,一下子觉得屋里空荡荡的,连个说话的人也没了。目前,黄育苗靠着子女寄回来的打工费本维持生活。
寨仔尾村内类似黄育苗情况的村民很多。由于子女的外出,农业生产、照看孙辈、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,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。而目前,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,对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能力十分微弱。